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目的地攻略 > 中国 > 辽宁 > 抚顺 > 抚顺旅游指南 > 抚顺特色 旅游攻略推荐
抚顺旅游Fushun
 | 

欢迎您访问抚顺!

想去0

去过0

抚顺特色

http://fushun.cncn.com  2008-12-10  抚顺旅游网

抚顺特色

抚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有“煤都”之称。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是辽宁省重要的林区之一。主要旅游景点有雷锋纪念馆、萨尔浒风景区、永陵等。

抚顺婚嫁习俗

抚顺地区满族先民的婚嫁风俗与其它兄弟民族有些不同。在婚姻的选择上,满族先民“不计其品位之高下”, “一时之贫富”。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渐讲究门当户对,以免“以高就下,人多耻之”。
  满族人在嫁娶年龄上,过去多在十七岁以上,方能嫁娶。谱书中记载:“宜确准婚律,不得过早”,待年十七八,乃成婚礼”。
  满族婚娶旧俗较多,其中主要的有:
  问门户--满族女长大,开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长包办。先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家如有意,方可开列某旗某佐领下人及三代情况,还要写清地址、功名、职业、属象、生辰八字等,这叫“门户贴”。由媒人转交,男先于女,两家借此了解对方家世等情况,其贴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这是古礼中问名之义,谓之“问门户”。
  合婚--“相看”后,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父母之相,这叫“合婚”。
  换盅--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跑,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响棚--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锅灶,并开始接待远方亲友,房左侧还搭一个喇叭棚子,吹打起来,以使四邻能知道这家开始操办喜事,称谓“响棚”。
  迎亲--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男孩叫“压轿”。迎新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郎,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开脸--坐帐时要开脸,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开脸。又称“绞脸”。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盖头--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郎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
  回门--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领新郎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
  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人带一双新布鞋。

满族用石镇宅的习俗

 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腰站村是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肇氏家族聚居地。他们在建住宅时,房基四角要选择坚硬的较大石板奠基,以此为柱础石,今建砖瓦房无梁柱,即用此石作基。新房框架砌成后,主人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中,司仪人要挑选五色石(大小如指盖),拌上五谷杂粮在房屋内绕墙壁扬撒,剩余部分撒于房屋内地中央。有的人家不用五色石而用砸碎的铧铁小块拌五谷杂粮扬撒,也有的甚至用硬币,不用石和铁。新房建成后要套院墙设院门。如果墙院的大门朝向冲着街巷、公路、塔、庙宇、险山恶岩、怪树以及邻人屋脊或门户等,就在大门口左侧立一块“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这块奠基石一般是1米多高,0.3米左右宽,石上还拴条红布条子。腰站肇氏满族的这种用石镇宅习俗,在新宾各地农村满族中较为普遍。
  这种用石镇宅的习俗,原本是汉族文化,后来才被满族接收。满族的先人在进入辽东之前的较长时期里,基本以渔猎经济为主。夏季居无定所,冬季穴冢而居。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更多的汉文化。至明代初期,建州女真人南迁辽东后,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以农业经济为主,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以后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汉文化,建州卫李满柱进入新宾后,在原高句丽山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佛阿拉山城,已见接受汉文化的建筑习俗。待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修筑赫图阿拉城时,其殿堂楼阁,规模宏大,是明廷派来风水先生主持修建的,这时才将汉族的建筑习俗迅速传给了女真人。因此,赫图阿拉城中官衙与民宅的建筑,也即兴起了用石镇宅习俗。
  满族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进一步吸收了汉文化。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满族人习汉俗,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持满族传统,但仍然无济于事,满族还是渐染汉习。据清代笔记记载,清初康熙年间满州将军拜音达礼年因其宅与寺庙的宝塔相通,常常闹鬼,而向龙虎山求救。途中,拜音达礼年遇一道士,道士说他有办法,于是索来笔纸,给将军书写了“泰山石敢当”五个汉字,让将军回家将这五个汉字刻于石,并立于门前左侧,可保阖家平安。于是,此镇宅驱邪之法在满族人民中传而广之,多有效仿之人。
  “石敢当”的埋立不是随便而为的,它有一定的规矩。从古至今,民间建住宅最讲究的是大门的朝向。俗有“大门朝阳,子孙吉祥”、“大门朝南,福享不完”之谚。但是,如果因环境近使大门不能朝南,就得将大门的一侧缩半尽或一心,而使大门斜向。这样就需要在门前立“石敢当”。“石敢当”一般要求高四尺八寸,宽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八寸。据《鲁班经》载,具体制做和竖立石敢当也有规定:“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五龙日、五虎日”。五个龙日指甲辰日、丙辰日、戊辰日、庚辰日、壬辰日。五个虎日是指甲寅日、丙寅日、戊寅日、庚寅日、壬辰日。立石时,只许家人培土,不能让外人看见,可见立石敢当具有神秘的色彩。
  这种“埋石”镇宅习俗,早在汉代即已风行。汉代淮南王刘安编写的《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埋石四隅,家无鬼”的记载。而到了唐代,民众与风水先生对质地坚硬的沉重石头更是十分感兴趣,认为它具有神性或魔法,所以用石头来镇宅,能镇压一切妖魔鬼导和灾难祸事。敦煌民间奇异的“用石镇宅法”的建筑习俗,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埋石也好,立石也好,撒石也好,这种风俗皆源于远古时代对石头的崇拜。石头崇拜是人尊崇和信奉超自然体的石头,它也具备宗教信仰的基本要素。用石镇宅法,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都对所信奉的对象——石头进行祈求和感恩,并由此才产生了上述种种风俗仪式。在旧社会,主持这种风俗仪式的是民间的风水先生。
  石头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和战斗武器,直至科学发达的今天,石头仍是人类的生产工具,如碾、磨、磨石等,人们仍在利用石头为人类服务,人类在长期制做和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石头的神化和崇拜意识,认为石头能创造安定和幸福,能镇一切疾病和邪恶妖魔,相信石头能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安全。再说,石头的品格也值得人们尊敬和赞美,它质地坚硬,不怕风吹寸打,不畏风雪严寒,人们甚至以“坚如磐石”来形容朋友友谊以及坚贞的爱情,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表达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操,石头甚至成为古时文人和风云人物的思想品格的象征,因此,有许多诗人词家写诗作词歌颂石头,赞美石头。无怪乎,千百年来,人们对石头崇信倍至了。

药香节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 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
  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烧香习俗

烧香的习俗 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特别是汉八旗人家的“还愿香”、“太平香”,均争取在立冬左右举办。祭祀活动主要有跳虎神。扮演虎神的神匠(单鼓艺人)在这初冬十月小阳春的大好节气,在院里院外。屋里屋外,表演绝活,能施展出艺人的武功特点。
  汉军旗满八旗大部分都在初冬十月小阳春的季节中。家家相连,接连不断地举办烧香活动。汉军八旗人家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人家称“烧荤香”。“烧荤香”要大操办5—7天,宰三口猪。第一口猪祭天,第二口猪祭祖,第三口猪祭“歪梨妈妈”。一般农家三至五年才能筹办一次“烧荤香”的还愿香。有许多“烧太平香”则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猪而以鸡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只鸡,一般家宰七只鸡,此称为“烧素香”。
  居住在新宾地区的满八旗、汉军旗人家,对“烧香祭祖”通称为“唱家戏”。汉军旗人家“烧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热闹的祭祖仪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别是虎神装扮得活龙活现,翻滚跳跃,能者可窜房越脊,在房脊上滚动、翻动。还有光着脚穿着一层布的虎爪,跑跳着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层层绑上铡刀)而上房脊,为此看热闹的人从十里八村纷纷而至,均要一饱眼福。汉军旗人家“烧旗香跳虎神”观众最多。观众不但饱观跳虎神的全貌,而且可看到摆腰铃、顶水碗、耍鼓绝活,即头顶水碗,两臂上伸支起鼓来团团转,两臂弯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挂一鼓旋转,甩起腰铃鹞子翻身接鼓打在点上。与此同时还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种翻滚跳蹦,鲤鱼卧莲,一支花棍玩耍于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担山、脚踢花棍、轱辘毛就地十八滚、站打四面、卧打八方,这条棍花样繁多,为此亦称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节,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个节数,此种汉军八旗人家“烧旗香跳虎神”是十分吸引观众的大好家戏。
  满八旗“烧荤香”5—7天,这种烧香遵照“萨满教”原始规矩,庄严肃穆。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在头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妇亲自操作,不擦脂粉,就连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脸,而且连猪胰子都不用,洗脸只用热水,为了将手洗净可用面碱洗手,其他女眷同样如此效仿。淘黄米双膝跪在地上,妯娌接过也是双膝跪接,再传递给晚辈少媳妇送到“哈什”(仓房)顶上,用日光晾晒,此是磕面子用的黄米。再淘二遍黄米后,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户大家可放到二缸中,制作米酒,亦称“糖黄酒”。此酒得在上供这天开罐,由香主东家打酒装瓶,连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连供上九盘子饽饽(用粘黄米面做的粘饼),按照顺序摆供。上供齐全,打开莲花香碟,此莲花香碟系木制。中间有一道香槽,滤上达子香粉末(满族名称安素香,满语土名叫迎山红)。这是达子香花(山杜鹃花)的嫩叶或嫩枝尖,晒干碾成的香末。槽底垫上香灰,香火烧不着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烧一个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烟缭绕不断,芳香扑鼻。
  使唤猪就是宰猪,满族宰猪从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将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锅里炸一下,其锐利无比而用来宰猪。后来恐怕用扦子宰猪的技术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萨满”宰。宰猪时,首先将一盅酒倒在猪耳朵里,猪耳朵一扑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领受此猪。此猪必须是公猪“蹭”子,俗称“净”。如果猪耳朵不动弹,“萨满”就着急了,双膝跪下,双手合十念满语祷告,香主带领全家连连磕头,直到猪耳摇动,祖宗领牲了,这才皆大欢喜。